七年級阿塱壹山海行

感謝大海,感謝大山,感謝星空,感謝雨水,感謝傷口,感謝黑暗,感謝動物老師,感謝沙石,感謝海漂垃圾,感謝族人,感謝撒可努,感謝VuVu,感謝司機,感謝夥伴,感謝嚮導,感謝家長,感謝自己,因為有我們的相遇,成就了一段生命的旅程,用生命陪伴生命,無盡的感謝!

想望的方向

自然探索的行程安排之前,老師是要探問自己的想望,到底這趟不容易的旅程,是要把孩子帶到什麼地方,期待有什麼的發生,這群孩子現在需要學習什麼,所以,這不是一趟玩樂的旅行,不是要舒服、享受、輕鬆的狀態,是真正認真的自然體驗與學習。

我整理七年級孩子的現在狀態,與提出我的想望,與嚮導們先溝通,也是一種相互的調頻。經過六升七的轉變,整個團隊的默契需要再重新磨合,找到自己的定位,學習自己如何跟別人連結,相互的溝通與了解。孩子進入前青春期,身體比較重,胸背內傾,呈現懶散狀,避免辛苦、用力的事,需要協助點燃工作與學習動力。

延續五年級玉山楠溪山行之後,在六年級孩子經歷人與礦物的課程,對於地質有初步的認識,也經由戲劇公演和動靜態成果展,收整六年的學習,連結到七年級要進入大航海時代,感受海的遼闊,與面對未知的可能,期望以山海行來連結孩子的學習體驗,好好的在自然中。

我的想望是能讓這群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能在自然中玩的開心,喜歡親近自然,更開放自己,跨出去是七年級重要的事,願意鼓起勇氣,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探索外在的世界,有更廣的視野去認識自己的生活與自己。

行前的預備

發什麼願,上天就會給予我們什麼考驗,這是嚮導們屢試不爽的發現,所以一切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人能做的就是承接他與感謝這一切的發生,能有深深的願意與臣服,就會有滿滿的禮物與收穫。另一個影響因素,是我們的準備,學生和老師的預備,預備的狀態能影響我們能收到多少的祝福與學習,這也是需要日常的堆疊,在行前一個月左右,也因應這趟行程的需要,而一起練習負重行走、野外炊煮、合力搭帳篷,同時要保持每日運動,以維持身體的心肺功能。閱讀我們要去拜訪排灣族撒可努的文字與故事,提出自己的提問,分享最有感覺的一段文字,以及談東海岸阿塱壹這一段被保留下來沒有公路開發的自然保留區的故事與難得。

第一天

出發前大家是抱著什麼心情?有期待、擔心、未知、好奇、恐懼…,種種要踏下未知一步的複雜心情,但孩子就是跟隨大人,相信行動會把我們帶向未來。在天未亮的時間,我們出發,經過七個小時的車程,來到屏東九鵬南端的海邊,和嚮導們會合,先和大海打招呼,把自己泡在海水中,讓大海知道我們這一群人的味道,願意接納我們的學習,下水之後,孩子們不多久就玩開了,感覺海浪的呼吸的力量,一起跳浪,一起潑水,大家因為流動而洗滌了坐車的疲憊。接著,我們移動到Wada 野營區,搭營與整頓自己的狀態,再一起炊煮與料理第一頓晚餐——蔬菜湯麵,其中一個發生是,沒有帶切菜刀,該怎麼辦?紅蘿蔔要怎麼處理?孩子習慣問大人,問題解決是需要嘗試與學習,我們請孩子想想,有孩子就想到可以用鐵湯匙切,有孩子用磚塊敲,嘗試後,可以看見不同的可能與感受刀的重要性,細微的意識都是學習。夜晚時,嚮導帶我們走進黑暗,跟隨著嚮導,安靜魚貫的往海邊走去,仔細地踏出每一步,感受草地、石頭、樹葉和地形高低的變化,眼睛練習適應黑暗,嘴巴安靜,感官就打開來,探觸與無聲的聲音,引領我們走向海邊,海浪的聲音在耳際,更令人驚嘆的是黑暗中的星空,閃耀的讓人的眼睛都裝不下,繁星點點,還有孩子看見流星,這一幕想必是令人難忘的,我們還看到昴宿星團,這個星團是指引南島語系回到台灣的方向。在回程的路上,有孩子看見路邊的草叢有一隻毛毛的動物躺在那裡,因為孩子的提問,就讓這個生命的相遇發生,山鹿帶我們去觸摸牠的毛髮,感受牠的軀體,沒有溫熱,孩子好奇這是什麼動物,如果直接給答案,這個好奇就會停下來,這就是愛吃果子的動物,名字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相遇,以身為人的存在,對於動物生靈是對不起、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感謝生命的存有。

第二天

第二天上午,我們去Wada 野營區的後山,誠心地造訪這個曾經存在的排灣族部落,上面還有遺留石板屋的遺跡,現在已有許多樹生長在此,遙想過往,這個依山而建的部落,舉目是可以望向太平洋的遼闊,和大自然是合而為一的生活,族人也就地取材的打石、搬石,建立自己的家,依照習俗,部落的孩子生下來的臍帶要埋在門前,代表連接母性,祖先會埋窗下的土裡,代表祖靈連接家戶,一件神奇的事情是,我們在石板屋前休息時,有一隻比一般蝴蝶大的黑白色斑蝶,在石板屋附近徘徊,很像是祖靈還在守護這個部族,祖靈跟我們打招呼。在回程時,嚮導讓我們輪流找路下山,需要觀察與勇氣去承擔這個任務,帶領組員嘗試找路,有孩子分享時,特別提到感謝夥伴的協助找路,既使走錯路,也沒有指責,讓自己很安心;但也有小組是,大家都不敢帶路,只仰賴一個同學,那也是真實的觀察到這些孩子的膽怯與怕犯錯,可以再保持關注,以陪伴這些孩子。

在Wada有一罈從山上接引下來的山泉水水池,是在海邊很珍貴的淡水,昨天我們玩水回來,就是泡進這池水中,洗淨全身的鹽味,今天下山,也是泡進這潭水裡,清涼一下,我們接下來的飲用水,也是從水管中直接裝取,感謝Wada 的主人,他也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供應我們水源,還關心地說,行程中如果水不夠,可以再回來裝,感謝對我們的照顧,在這樣受保護的環境,讓孩子們有了舒適著陸的空間,接下來,我們就要如同遊牧民族般的遷移,行走在台灣的東南海岸邊。

我們背著裝備,分組跟著各自的嚮導,負重行走,一步一步踏在沙和礫石的海岸邊,感受到和平時走的柏油路、泥土路,不同的質感,腳會下陷,沙和小礫石會進到鞋子裡,人要更有意識自己的身體重心,以平衡回來,走在沿岸,有美麗的太平洋相伴,有一種浪漫與美好,但是沿岸的垃圾,真的是多到驚人,各式各樣的海漂垃圾,寶特瓶、保麗龍、玻璃瓶、塑膠鞋…,有孩子還撿到有特殊不規則形狀的骨頭,引起夥伴的好奇,看著不完整的斷裂面,應該還有其他部分,我們甚至回頭尋找,也幸運的找到,兩塊對稱的骨頭,從中間的斷裂面可以剛好鑲嵌在一起,連成一片完整的部分,這是什麼動物的骨頭?我們好奇與思索,在一陣盲猜之後,山鹿說這是海龜的胸甲,真的很神奇的造型,再往前走,有一組夥伴圍著什麼蹲下觀察,靠近一看,赫然發現是一隻海龜的殼,依大小判斷是長到青少年階段的海龜,但不知道是為什麼他還來不及再長大,就失去了生命,被海帶到這裡,躺在垃圾之中,與我們相遇,有孩子感受到環境的不友善,可能導致生物的死亡,而真正理解到,我們太多的消費,產生太多的垃圾,與貪婪地要獲取漁獲,有太多的漁網,都是直接與間接的殺手,行走的過程中的看見,就是一種學習,只要我們願意看見與反省,就會成為我們的禮物。

我們走過了沙灘、礁岩、沙漠,來到一片防風林,這也是我們今晚要紮營落腳的地方,感謝有兩位家長協助我們載運物資,我們現階段只背自己的裝備,還沒有負擔公糧、公水、公裝的部分,這也是漸進的鍛鍊,之後的行程,這些共同要背負的物資,是要慢慢回到我們身上,也才能回頭看見與真實體會,我們今日受照顧的部分,是多麼的倍受苛護,車輛與我們紮營地,中間個了一條水深只及膝的河,有的孩子背帳篷過河,其他人排成人籠,以接力的方式,將食材、鍋具、水運送過去,孩子就開始搭帳、備菜與炊煮,這也讓孩子感受到,五年級上山時,都是嚮導協助備料、炊煮,我們是一群被服務的人,而長大也意味,我們更有能力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甚至可以照顧別人,在食材的準備上,感受到家長滿滿的愛心,採購食物的用心,但也有過多的問題,一大包西洋芹,每一組起初分到兩大根,嚮導說兩大根西洋芹是全部人一餐的量,孩子吃到後面是猜拳分西洋芹,掉到土裡的西洋芹,就被隨手丟到旁邊,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食物的過多,孩子就學不會珍惜食物的不容易,真的寧願少,也不要過多。

在自然探索中,也就真實的考驗孩子的時候,每個時刻都是需要面對自己的慣性與舒適圈,有孩子出現抱怨,抱怨行走時,沙進入腳裡,沙在鞋裡磨腳,很不舒服,抱怨嚮導要縮減帳篷的數量,以面對之後空地不大的可能,讓他預想帳篷很擠的不舒適,負向的抱怨會渲染,也會形成自己的阻礙,但也看見這孩子的舒適圈很大與防備的外殼,嚮導和我反應這孩子的狀態,當下有立即的與這孩子對談,也很真實的讓這孩子知道,舒適不是我們出來山海行的目地,學習解決問題與面對不舒適的努力與改變,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也是辛苦才會深刻與淬煉出自己的故事,期待他是把故事帶回家裡與家人分享,也表示之後的路會更辛苦與不舒適,讓他好好想想,他的選擇是再努力嘗試。相信他也感受到大人篤定的內在力量,我們先列好所有可能的選項,做好預備,以承接他的各種可能,前提是我們只能帶願意和渴望的人進入自然,學習真的是自己的事情,在這個階段我們有引導與拉引的力量,但會慢慢愈放愈多,這也是孩子要學會獨立的道路。

第三天

當心中的阻礙放下,孩子有更多的願意,積極的參與,但也不表示就此一帆風順,心中的善惡總是交戰的,但我們就是看著這些發生,陪伴他們跨越自己。孩子搭好帳棚,有孩子在帳篷外鋪地布,想嘗試在星空下入眠,在半夜突然下起大雨,在半睡半醒之間,聽到孩子相互叫喚,下雨了!快點躲進帳篷,那時感受到,受到帳篷的遮蔽,我們很幸福,也相信這個畫面會記在孩子心裡。第三天一早,炊煮完早餐,吃完、收拾好,就是我們玩樂的時間,嚮導就地取材,有重量的浮球,就是我們玩空間球的工具,孩子一隊,嚮導、老師和家長一隊,十六比七人,看見孩子很有默契的對戰大人,之後再玩沙地接力賽跑、沙地翻滾,前翻、側翻,其中也觀察到,有些孩子很積極的參與和嘗試,但也有孩子只對自己擅長的部分積極參與,其他不擅長、沒做過與沒有把握的事會應付一下,背後動機也可能是怕做不好會丟臉,或是怕沙子弄髒身體,就喜歡抓著沙子相互的丟來丟去。接下來,我們轉戰到過河對面的一個大沙堆,有一層樓高,讓孩子嘗試從上面走跑下來,在重力加速度下,感受自己可以跑得前所未有的快,也可以走在不同沙堆地形上,孩子甚至可以在那玩鬼抓人,相互丟沙的孩子,也有些玩過頭,丟到同學的臉,第一天在海邊,就有孩子不小心把沙子丟到同學的眼睛,嚮導協助用水將眼睛裡的沙子,慢慢地清洗出來,當時孩子們有學到不要丟人的臉,但玩到太high時,教訓是拋到腦後的,需要再一次的教訓,來加強身體的記憶,這次丟人沙的人,馬上過來協助被他丟到臉,眼睛睜不開的同學,攙扶他到河邊清洗臉,還好沒有太多沙進到眼睛,才處理好這個狀況。最後一個時段,我們還是跳進水裡,在河的出海口附近玩耍,水不深,大人站立約到腰的位置,在水上傳接球,自由游泳,相互教授抬頭蛙游法,感受到水更能交融這一群孩子,有更多的流動和笑聲。

上天給我們的考驗,真的是為我們量身定做,氣象預報當天全台晴,看雲圖只有我們所在這塊地方有烏雲,我思索,為什麼上天要給我們下雨的考驗呢?我突然連結到今天早晨,孩子要收帳時,有一組人一直相互的攻訐,互相怪罪,別人讓自己的背包濕掉,也抱怨自己這組的帳篷漏水,感覺自己很倒霉,還要別人幫自己背濕掉的地墊,相持不下時,在時間壓力和老師的關注中,勉強把帳篷收好。結果,我們下午遷移時,走在海岸線,沒多久就開始下大雨,抱怨自己的背包、地墊濕掉,上天就讓我們濕得更徹底一點,我們也只能頂著風雨,背著重裝,專注的踏下每一步,感受雨打在臉上、身上的感受,學習面對又濕又冷的當下,幸運的,我們又在路途中,遇見綠蠵龜的殼,又再出現一個動物老師,連三天了,這讓我有特別的感受,也在思考這不是巧合吧!每天都有動物老師出現,這在教我們什麼?

在白天與黑夜的交替之間,嚮導們安排了一段讓孩子獨自行走的時刻,約二十到三十分鐘的獨處,輪流從天微黑,走到夜幕低垂,我自己是很享受這段與自己在一起的時間,想著孩子的種種,想著自己人生與這群孩子相互陪伴的過程,想著能為這些孩子做什麼事,也想著,孩子獨自行走時,會有什麼感受?但不管如何,都是珍貴的經驗,要獨自面對未知、黑暗、恐懼…,這些都是孩子要學會獨立的養分,能向外連結,也要向內連結。在風大雨大的這夜,我們就地在馬路邊的空地上,搭帳與炊煮,本來希望能升起一團火,但無奈雨大,只能先累積對火堆的渴望,也是有這些不舒適的經歷,讓我們分外感謝有一碗熱熱的湯麵,溫暖我們的身體,早早回帳篷就寢,也能一夜好眠。

第四天

第四天晨起,天略亮,慢慢看見太陽露臉,心中有無限感謝,炊煮用餐與收帳之後,嚮導帶我們活動身體,用呼吸引導脖子、肩膀、腰、膝和身體,慢而緩的照顧自己的身體,對於大人的引導,有少數孩子有一種慣性,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被要求而做,而有臭臉、不耐煩的表情或是做得很敷衍,這也是一種真實,真實的看見要調整的地方,感謝的引導,是需要讓孩子真實的感受到,很多事情,沒有準備好,大人也可以不做,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情,只有珍惜,願意投入,才會有正向的循環。接著,我們背著行囊,走步道到旭海大草原,感受到比新竹風還大的風力,身上的東西都要固定住,不然一下子就被吹走了,連人站著都快被吹動步伐,清楚的感受順風與逆風的品質;更令人驚嘆的是,在高處,我們可以回望到我們的來時路,看到走過的海岸線,第一天Wada野營地的山頭已隱在最遠的盡頭,有一種成就感,我們真實地走過每一步,那種深刻,不是坐車可以比擬的,愈快速的東西愈淺薄,深刻是要我們付出體力、勞力所堆砌的,沒有不勞而獲。今天中午的行動糧,也讓我們感受到家長的愛,親手做的餅乾、堅果棒,滋養我們的身心,滿滿的感謝。

這天下午,我們搭帳在海邊,有一組搭的無敵的慢,大部分人都已經整頓好自己的裝備,但這一組就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摸,令人納悶的是這已經是第四次搭帳了,為什麼還會如此的沒有效率?經過大人的觀察,是沒有合力的一起做,各做各的,東摸西摸,有人用嘴叫別人做,也有人先弄自己的東西,也沒有工作順序和方法,後來有家長出手協助,引導工作重點,才順利地完成工作。之後,嚮導集合大家,收整大家的工作目標,要確認大家的想法,是否共同想要起一堆火,大家清楚表達想要有火,有了工作方向,就分組進行工作,有人做火圈,有人用刀刮竹子取火絨做火寶寶的家,有人找漂流木,有人分類木柴。在這個工作的時間,我們突然看見,海邊有一隻鯊魚擱淺,靠近一看早已沒有體溫,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被海帶來這裡,外表有傷,但身體完整,再一個動物老師出現,我們仔細的觸摸鯊魚的皮膚,有奇特的觸感,順摸與逆摸也不相同,逆摸有一種粗糙的感覺,山羊分享有些海洋生物,會靠近鯊魚磨蹭以去身上的青苔,彼此有這種有趣的關係,也觀察鯊魚的牙齒,在口腔中好像可以升降,牙齒是尖銳的,身形是流線的,鰭也很美,我們共同送鯊魚一首歌,祝福這個逝去的生命。

有了火

火是一種神奇的力量,需要集眾人的意念,都想要火,才會有火,尤其是鑽木取火,是火和木頭談戀愛,才生出一個小小的火寶寶,需要小心的呵護,輕輕的放入火的家,慢慢送氣,點燃後,再放入柴火的家,感謝一切的具足,讓我們有了火,火是意識的中心,大家圍繞在旁邊,時間已近黃昏,有一個小空擋,山鹿和漂流木看著海,觀察這個時機是否可以再去玩一次水,那時的浪高約有半層樓高,看得出來嚮導的交戰,但最後決定把握這個時間,讓我們最後再玩一次水,好好地親近海和感謝海,這是個相當不容易的決定,也感受到嚮導的膽識和願意承擔,我們依各自的水性分組,由不同的嚮導帶領,這時的孩子,有人躍躍欲試,有人頻頻抱怨,說好冷啊!是的,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冷,我們也同時學習接受冷,但可以有不同的行動,大多數的孩子都下水玩得很開心,感受浪的力量,一組的人手牽在一起,一起跳浪,一起跌倒,一起扶持,還一起嘗試玩趴板,等待浪來,跳上趴板,讓浪把自己送回岸上;也有少數孩子,縮在自己的冷裡,站在岸邊,看別人玩,一樣冷到,但沒有玩到,在海裡的孩子還覺得海水裡比較溫暖,在夜晚的結束圈中,就有孩子分享到,下次他會選擇不要被自己的冷限制住,而嘗試下去玩,聽到這個反省,真為這孩子高興,只有主動嘗試,才會有自己的領悟。

上了岸,沖水洗淨海水,換乾衣服,大家圍在火邊烤火,也協助備菜,這一餐是嚮導用大鍋子,用火堆煮出的味噌蔬菜湯麵,也是大家一起謝飯和用餐的第一餐,在黑暗的微光慢慢的享受一碗湯麵,看不見自己吃的食物,全憑味覺、嗅覺感受,是真的全心感受的一餐。

第五天

我們今天要輕裝去走阿塱壹古道,也就是琅嶠卑南古道的其中一段,阿塱壹古道長約 8.4 公里,跨屏東和台東兩縣,是台灣僅存沒有公路經過的原始海岸線,「阿塱壹」之名是台東縣達仁鄉安朔部落的舊稱,旭海到安朔這段路程,被稱做阿朗壹古道。有南、北兩入口,在台東縣的南田村及屏東縣的旭海村,沿途會經過南田礫灘、觀音鼻、好漢坡、七里香休閒園區、軍艦岩、帆船石等景點可欣賞不同的景觀,有台灣最原始風景線的美譽。我們是從旭海進入,由南走到北,由南田出。幸運的,我們的阿塱壹導覽員是兩位排灣族大哥,風趣又願意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談到排灣族是頭目階級制度的民族,大家是一起生活,一起蓋房子,一起收割,一起相互幫忙的工作,彼此相互依存,打獵也是一起分享,他的父親也教他,採收梔子種子,是以修剪側邊枝條的方式,取部分的植物,而不要直接截斷樹幹,打獵、採集只要取夠用的就好,要留一點給別人,這些生活方式也一直影響他自己,以永續的方式生活。這一路的原生植物,例如刺茄、林投…,和海岸的地質,都仔細的和我們分享,還教我們排灣族與的謝謝是MaSaLu,從排灣族大哥嘴裡說出來的故事,真的很生動與真實,東海岸的美,也讓人目不暇給,海岸有很多圓圓扁扁的鵝卵石,我們休息時,躺在一大片鵝卵石攤上,閉著眼睛,聽著海浪拍打的聲音,海滾動著石頭,石頭隨著海浪翻滾,在浪回海時,石碰石滾動,出現很美妙的聲音,安靜的時刻,可以感覺和海更有連結與更靠近。

感謝遊覽車大哥依約在南田出口等我們,感謝導覽大哥的陪伴,我們要前往撒可努的部落新香蘭,這也代表我們的行程走到尾聲,結束遊牧民族的旅程,一上遊覽車,短短的車程,孩子已是安靜地睡著,到目的地,看到一位矮壯的排灣族青年,在迎接我們,他是排灣族部落青年會的會長,他領著我們步行到部落裡,沿路的住宅牆面有許多圖騰和繪畫,述說著部落的故事,首先,我們抵達一棟木造建築,這個空間是作為男性訓練、聚會所用,被稱為狩獵團屋,裡面有木雕立柱、獵刀、頭飾、陶壺與獸骨,部落青年會代表力量,男性在十二歲之前是探索和玩樂的年紀,從滿十二歲到二十歲的階段是要學做事的年齡,被稱為斧頭幫,要學習付出勞力,學習做事的方法、態度與能力,以成為認真、負責的男人,部落有任何要出力的工作,都是這群人去完成,為成為一個有肩膀的成人準備。多做少說是重要的鍛鍊。這也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當孩子有能力為別人付出而工作時,是要放手讓他們工作,從幫助別人中,建立自己的自信,也承擔自己的責任。

再往上走,我們來到另一個木造建築,前面有一大片芋頭田,再往遠方看,就是太平洋,這個空間,是大家聚會的家屋,中間有火的空間,我們終於遇見撒可努,一個有陽光般笑容的人,他親切地給予我們大大的擁抱和問候,也開心地和孩子們說話,分享木雕大立柱,上面雕刻了一個男人,仔細觀察這個人,在額頭、手臂和膝蓋上都有眼睛,為什麼?因為排灣族人相信人膝蓋有眼,是要很會走路,手上有眼,是要很會做事,額頭有眼是可以看得很遠,在頭的上方,還有九顆頭環繞,代表思想有很多層次與面向,能想得很遠,也能接納不同的意見,在更上方的位置,還有精靈的存在,精靈守護著人,看著人擺盪在善與惡的兩極間,找到自己存在的平衡,聽著撒可努的分享,也體悟到許多本質的東西是相似的,排灣族信仰的完整的人,和人智學所說的自由的人是相似的,都是談意志、情感和思想,九顆頭也代表九層的身心靈階段,在物質性世界,是很重要的提醒,我們不是只靠自己生存,是有一群人,還有靈性世界的支持。撒可努還跟孩子分享,做人有三件最重要的事:第一,對人要好。善意和善念是一切的根本,也會帶動善的循環。撒可努是以身作則,在他身邊有來自不同地區的人,長期在這裡工作與生活,甚至有二十幾年,是有很大的愛,如家人一般的相依;第二,要有美感。美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這個空間中,展露無遺,環境乾淨、建築有巧思,是一種生活美學;第三,對環境、土地有感。能親近自然,打開心胸和自然學習,才能成為有感的人。他也強調,這個世上不需要成功的人,需要愛好和平、愛自然的下一代。他也以種樹來愛台灣。

撒可努視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對於家族有更大的包容,認為認同大於血緣,所以,有不同的族群加入家族。甚至把獵人學校設定為所有孩子的學校,不是私有營利用,要把愛分享出去,創造善的流動。在晚上時,有一個重要的時刻,是否能承接得住,是要大家都準備好,這個學習的機會才會發生,我們靜默了一段時間,讓高漲的情緒收攝,流洩的言語停下,撒可努在山鹿的請託下,與我們分享一隻山羌的生命,連續第五個動物老師,這隻山羌剛被部落的獵人獵到,身體還有餘溫,在慎重的氛圍中,我們面對這個生命,讓孩子們用手觸摸這個珍貴的生命,感謝生命給予我們支持與生命的交換,人也因為這些生命的成全而存在。

夜晚,撒可努也邀請長期跟著他的朋友為孩子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可以聽見有很大的愛在中間流動,讓他們移居在此,強大的歸屬感,成就豐富生命與這個地方的故事,他們跟著大哥,一起去實踐他所想望的世界,將分享發揮淋漓盡致。他們多是協助部落與獵人學校的運作,帶領孩子學習跟自然相處,跟自己相處。

第六天

早晨,慢慢甦醒,早餐是把剩下的食材,共煮一鍋鹹粥,沒有浪費,大家也吃得很滿足。感謝今天的陽光,考量之後的天氣,都是陰雨,嚮導決定帶著大家整理帳篷,抱持著感恩的心,清洗照顧我們的帳篷,大家分頭工作,以實際的行動,好好照顧這段時間照顧我們的帳篷,好好清洗,好好的曬乾,好好的收納,再歸還願意借給我們使用的社群朋友。

早上部落青年會的會長阿銳帶我們參觀獵人學校的建築與設計,真實看見撒可努用生命在實踐他相信的三件事,對人要好,要有美感,要對土地、環境有感。整個環境真的乾淨又有美感,撒可努甚至把獵人學校設定為所有孩子的學校,不是私有營利用,要把愛分享出去,創造善的流動。撒可努把一個廢棄的圓形蓄水池,改造成一個展覽空間,很像是歐洲建築的設計,讓大家都十分的驚嘆,這時聽到孩子說:有錢就可以有美感。身邊的大人回應,那黃金馬桶應該就很有美感吧!美感是價錢可以換取的嗎?又有孩子說:有錢可以請撒可努來幫忙設計。嚮導回應,撒可努的時間是用來做有意義與有價值的事情,不是用價錢就可以買到的。美感的價值是無法以價格來衡量,中間還包含了很多的愛與情感。孩子直覺的提問,也反應這是當代教育會面臨的根本問題,在物質至上的時代,要如何帶領孩子感受最核心的價值?山鹿提到西雅圖酋長的宣言:

您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多奇怪的想法啊!假如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與流水的光耀,您怎能買下它們呢?

宣言真實的回應人與自然的關係與連結,生命與自然的價值,是無法以價格來衡量,尤其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疫情、戰爭與全球環境污染及暖化的影響,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什麼是有力量的信念?當我們夠柔軟、有彈性,能健康地面對生命,帶著感恩與祝福,相信我們會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許多的感謝在這一路上,感謝VuVu,撒可努的爸爸分享他靈巧的雙手,所做出的頭飾和背心,有獸皮、獸骨、貝殼和回收的塑膠蓋,還加碼教我們編織手環。感謝撒可努接受我們的來訪,我們是這裡整修完的第一批訪客,距離之前,有三年時間,喜歡孩子的撒可努把每個孩子都當自己的孩子,有相當大的力量,也聚集了許多人,為部落盡力付出,愛在連結著彼此。

發現我們每一天都遇到動物老師,感覺非常的神奇,但接連五天都有不同的動物用牠的生命來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麼,這些生命和環境的關係,這不是偶然,是上天要給我們的禮物。發現心愈打開,眼也愈打開,耳朵也會打開,嘴巴會閉起來。有感的人,會活在當下,能向外探索,也能回到自己。

回家

向外探索,是為了回家,

回家,也是預備再向外的探索。

這一趟山海行,不是探索的終點,是開始。我們看見自己的舒適圈,願意再往前踏一步,有勇氣的面對自己;面對未知,接受自己的怯懦,也看見自己的可能;看見人物的典範,有著大愛,無私奉獻,心中有了標竿;學習看見許多事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打開感恩之眼,良善就會在其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