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照海華德福實驗教育建校而寫之4~流浪的孩子,流浪的學校】
作者:黃金鳳
如果時間重來一次,我還會選擇當第一屆學生的創校家長嗎?身為母親這個角色,我的答案是:不會。我會選擇像其他家長一樣,即使需要舟車勞頓,每天開四十分鐘的車送孩子去桃園仁美上學,但孩子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學習成長。
當初選擇華德福教育,除了理念吸引我,部分原因是我覺得體制內老師二年一換太頻繁,遇到什麼樣的老師也只能憑運氣。只是沒想到,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第一屆的孩子前前後後換了五位老師,短的不到一學期,長的不超過二年,當初一起創校的家庭,因為這樣不穩定的狀況,孩子陸陸續續走得只剩下二位。第二屆在明佑老師的帶領下,雖然教師很穩定,但也因為換地點等因素,剛從柯子湖搬到新瓦屋,孩子人數最少時只有五位。
由於班級持續成長,柯子湖的空間無法容納,在明佑老師和第二屆家長,包括幗妍、香辰等的努力奔走下,申請到位於竹北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瓦屋的環境非常適合孩子,只是身為駐村單位,我們也有許多的責任和義務要盡,作品展示、導覽解說、綠市集輪值擺攤等。同時間家長老師不斷的開會、拜訪政府教育單位、在臨近地區到處看地,尋找學校未來可能的去處…因為我們都知道新瓦屋不可能長駐,孩子一年年增長也需要更多的教室。
但在一次又一次燃起希望後,得到的結果總是令人沮喪。
於是二年後,我們又搬家了。這次不敢搬太遠,因為太大的變動勢必又要流失一些孩子,而共學團體已經走得很辛苦。這次我們在鄰近的繩索公園租下二棟併排的四樓透天,孩子們就利用公園做為早上跑步或上午大下課時玩耍活動的場所。情況儘管不如人意,總有個安身之所,只是這樣的空間也只能容納這群孩子到國小六年級,接下來呢?能讓孩子們長久安心學習的 “家” 在那裡?
這一群人,只是想要不一樣的教育,想要擁有更多的教育選擇權,通過這樣的教育,他們夢想一種更理想更自然更友善土地與人的生活方式。宜蘭有公辦民營的慈心華德福,桃園有公辦公營的仁美華德福,雲林有公辦的山峰和潮厝華德福,甚至連新竹市也有了公辦公營的陽光華德福…,而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更是工廠老板辦給工人子女就讀的學校,這些都再再證明這種教育既不精英也不貴族。我們是因為不能得到政府的資源,而必須自費,也使得進來就讀的孩子偏向付得起學費的家庭,因而造成少部分人倒果為因的覺得,我們要優先照顧弱勢的孩子,而不是你們這些付得起高昂學費的家庭。
是啊,新竹因為有了科學園區,人們就以為這裡住的都是科技新貴,但這些所謂的科技新貴為公司操勞賣命,卻不能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教育環境。也許這是創校家長和孩子的宿命,許許多多不同國家的例子都揭示了這個結果,真正受惠的將是後來的孩子。
記得剛從英國回來那個學期,參加共學團體舉辦的冬季慶典,小小的一樓空間擠滿了一到五年級的師生,大人只能坐到院子裡去。看著眼前那一幕,我忽然有一種感動,這是一所學校了,經過這麼多年的變動和流浪,終於匯聚了足夠的能量,雖然未來還有許多挑戰,相信我們能長長久久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