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好好當孩子,理工家長斜槓當老師
2020.07.27 (更新 2020.08.26)
by 賓靜蓀 (親子天下專特刊34期)
照海華德福的創立,是一群在體制內養成的理工菁英家長們,希望守護孩子自己長大的節奏,又在被華德福理念震撼後,合資買地蓋學校,甚至自己參加師培擔任師資。
離新竹高鐵站車程約20分鐘,轉進小路,照海華德福被山、溪和稻田環繞,清幽自在。清晨8點半的陽光已經微熱,孩子們或繞校園小跑步,或圍成晨圈伸展,共同預備展開一天的學習。
這樣的田園景象在強調大自然節奏、農耕學習的華德福學校中不稀奇,但照海卻是台灣第一所自購全校校地的私立華德福教育機構,並且還慢慢「長大中」。
為了讓孩子們有安定的學習環境,2015年前,創校家長和老師們集資成立至陽教育基金會,買下當時已歇業的幼兒園現址,並租下校園周遭約千坪農地,讓孩子在農耕課學習人智學的自然農法。第一批不用農藥和化肥的稻米豐收後,家長們又集資買下近800坪的農地,無償給學校使用;然後又陸續租下鄰近超過一甲地農田,以自然農法種稻。家長組成割草團定期幫鄰居割草,同時勸導不要使用除草劑,「敦親睦鄰的結果,附近的農民都想把田租給我們,」董事長陳宜欣笑著說。暑假過後,七年級以上的孩子都要動手實作,把農地上的溫室改建成生態教室。
家長接受師培當老師
照海的第二個獨特在於,有理工學經歷背景的老師占了4成以上。辦學核心團隊幾乎都是體制內教育養成的理工菁英,採訪時,記者有置身科學園區的錯覺。他們都在當了父母之後,不約而同被華德福的教育震撼、感動,不願孩子接受傳統教育,自己也接受華德福「師培」,聚集於此為孩子辦學。
陳宜欣是AI專家,正職是清大資工系所副教授,同時擔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講師,先生潘瑋目前擔任照海負責人,是台大物理所博士、清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兩人在大學裡看到「很多好學生碰到問題很容易放棄,因為預料可能會失敗或出錯」。他們在替大女兒尋找理想幼兒園的過程中,遇見華德福,發現這是唯一「可以讓孩子好好當孩子」的所在,如今三個小孩都在照海就讀。(看更多:台大教授:比起一直拿第一,我更希望孩子勇敢犯錯)
七年級導師林怡慧教面積概念,板書寫得有如手工編織圖形般漂亮,孩子問再刁鑽的問題也難不倒她。因為她從小喜歡數學,「會自己找最難的參考書來做」。交大電機系畢業後,林怡慧有19年寫程式、消費習慣分析的業界經驗,在台積電、工研院都擔任過主管,「面試過太多成績頂尖、卻找不到熱情的年輕人,只會順著家人的意思,或模仿別人的路。」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塞滿以後用不上的知識,而是在每個當下,體會所學和生活有關。
這批深具理工腦的教師群,為照海的課程增添了更多科學色彩。在《親子天下》的「2020實驗教育現況大調查」問卷中,照海團隊針對「教學特色」,除了勾選自然生態、認識自我,更在「其他」欄寫下「科學與美感教育」。照海不僅重視科學實驗,並在七年級開電腦課,十年級農耕課也學用電動農機具,跟「拒用科技產品」的華德福傳統很不一樣。
「科技不是不能用,而是看你如何用,」潘瑋說。照海更重視科技背後的精神,同時要確保孩子具有思辨、嘗試與觀察的能力,以及關心人和環境。「若有實體,捨實體而倚賴科技或網路,就是不妥,上癮更不對,但我若想讓孩子看藍鯨長什麼樣,真的只能上網看別人專業拍出來的影片,」陳宜欣解釋。
保護孩子長大的節奏
週四下午高中部農耕課,學生揮汗在校外農耕區,跟著農民阿伯學習用鬆土機和割草機。導師陽光普說,七、八年級的孩子課程已經上到工業革命,應該要會使用電動工具。「重點在於是你在控制這工具,還是這工具控制你?」台大經濟系畢業、轉型為華德福木工老師的陽光普特別有感,「我們要養成人駕馭工具的習慣和態度,有一天即使沒有電,還是會割草,」他說。
這群生命因華德福教育而改變、豐富的「斜槓」大人們,不斷的學習升級,也讓照海在去年長出高中部。儘管自己深信不疑,但不免還是要面對要求速成的社會壓力。很多老師們家中的長輩、甚至配偶至今不理解、也不贊成華德福教育。
「現在人很注重 CP 值,會設定 KPI ,覺得我投入那麼多,就應該在時間曲線內看到結果,」曾經同樣重視 CP 值的林怡慧激動的說,「但生命不是這樣的,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進程和節奏,在華德福我們很看重這點。」
照海華德福集結了一群同心的夥伴,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建構出大家心目中的學習村。他們相信,教育無他,就是要做一個好大人,示範給孩子看,人跟世界可以和諧共生。
小檔案|照海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
●教育理念/華德福
●學期制度/一年四學期
●涵蓋年段/幼兒園到高中
●費用/全年18萬元
●入學條件/面談孩子、家長
●成立時間/2010年成立共學團;2018年擴大成為機構
●地點/新竹縣新埔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