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日到自然探索課程的圖像

孩子在小一小二時,帶著他們走路,認識學校周遭的田野與步道,領略四季的變化,記得孩子要自己揹著卡式爐、瓦斯罐、鍋子、食材和水走上步道,自己煮午餐,孩子會沿路看著小花小草、各式各樣的小蟲,在山林間玩遊戲,但走路也是慢慢累積的鍛鍊,從小一開始走出校門沒走幾步就問到了沒,到小二的自然日結束時,孩子可以從學校走到吳濁流故居附近的飛龍步道龍頭入口,沿著飛龍步道的身體,走到龍尾運動公園,再從龍尾下到118縣道,繞回三聖路,走回到學校,這是低年段的自然體驗,三年級時,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工作在建築和農耕上,學習用自己的能力來蓋可遮蔽的空間,也在大人的協助下,完成樹屋的建造;農耕是以種主食來回應孩子的需要,完整經歷種稻的過程,從選種、浸水催芽、育苗、整地、修田埂、插秧、田間管理、抓福壽螺、水路的控制、收割、打穀、曬穀、風鼓篩選、碾米、包裝,是不容易的過程;四年級開始從學校走出去,向外探索,我們走到新埔鎮,學習認識這個客家小鎮,探訪傳統產業:冰店、打鐵店、豆腐店,走進市場,學習柿染,也會進入人與動物的課程,練習觀察周遭的動物,發現自己和動物有什麼連結,我們走出去探索,都是為了更了解自己,更認識自己的狀態,才能有更多的力量走出去。這也讓我一直思考,孩子到了五年級需要什麼樣的自然探索?而且是有累積性的堆疊,一直連續到十二年級的圖像,我想找尋有別於目標性攻頂的登山模式,所以,我在這次秋假,跟隨學校七八年級孩子一起跟著山鹿老師團隊走上霞喀羅國家步道,這個步道全長22公里,海拔1700公尺左右,一般人會用一天的時間從一邊登山口進入,再從另一個登山口出來,但是我們卻是花了五天的時間好好的在山上生活,真實體驗和山林學習,在出發前,我是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不安的,因為未知的前面,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我知道我一定會有所不同,就讓事情自然的發生,開心的承接著上天給予的禮物。

出發的第一天

天未亮就出門到照海集合,大家分配著公糧和行動糧(水果、堅果和蘇打餅乾),我們帶著必要的裝備,能精簡就精簡,全程都要自己揹著自己的登山包行動,所以重量要控制在我們可負荷的範圍之內,經過秤重,我的背包也有將近12公斤的重量,孩子們的背包也有10-11.8公斤的重量,嚮導教我們怎麼上下背包、怎麼檢查自己揹上背包的服貼施力狀態,背包的重量身體實在要適應,還要加上行走,意識到身體真的要鍛鍊,讓身體肌肉是有力量負荷,經過整裝完成,我們就坐車往霞喀羅國家步道的養老登山口,下了車,先吃一點行動糧,嚮導帶著大家做身體的暖身,調整呼吸,就準備進入山林,進了山就沒有了時間,孩子不能帶手錶,就是跟隨整體的流走,餓了吃,累了睡,電話訊號也接收不到,更沒有網路,大家就是單純的和大家與自己在一起。

敬山儀式

我們有六個嚮導,分成五小組,每小組有5-6個人,嚮導在前,後面依照自己的狀態排列順序,第一個是自認為體力不足,經驗較少的人,最後壓隊的人是體力較好,能協助照顧前面人的角色,但隊伍間的每一個人,都會相互照顧,如前方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會相互提醒,行進間有任何需求也可以提出來。山鹿老師要求孩子在山林間行走時不說話,只是單純地行走和調整呼吸,學習和自己在一起,觀察到七八年級的孩子,真的能在行進間努力克制自己聊天的慾望,只是走路,但在休息時,孩子還是可以小聲交談。我們走了一小段路,行經一個轉彎處,有較大的空間,就看見山鹿老師,在地上放著一些剛剛撿拾的花朵、果實、羽毛和蛇蛻,拿出小瓶高粱酒,我們要向山神請求與祈禱,請允許我們進入山林,向山林、自然學習,請守護著我們,我們一一的和山神做了約定,將酒灑入空中與地上,獻上我們真誠的祈求,也相信山神會照顧我們。我們就繼續往前方行進,走到17K馬鞍,有兩個較平的空間,之前是日據時代的駐在所,之後建築物損毀,有一段時間是香菇寮,現在是回歸自然,經過簡單的進食行動糧,山鹿老師開始教大家在野外搭外帳,先選擇適合的地點,地要平、避開危險、要有可以固定主繩的地方,地點確定後,就開始在樹幹上綁屋樑的粗繩子,外面覆上外帳,四周用細繩子拉伸固定,形成小屋,地上因有落葉、松枝,已有厚厚大地地毯支撐,上面覆上輕帆布,我們再鋪上自己的睡墊,就是一個舒服的休息空間,比想像中的更舒適與簡單,晚上就鑽進睡袋中,第一天我還睡到流汗,要把自己的頭和手伸出來散熱。

鑽木取火

處理好睡覺的地方,我們就要處理晚餐的部分,我們分組工作,有的組要到溪流的地方去取水,有的組是協助撿拾木材,有的組是佈置好營火的空間,需要撿石頭圍出營火的範圍,搬大木頭來當大家圍坐營火的椅子,撿拾木材除了要注意要撿乾燥、沒有空心的木材之外,木材還要依照粗細的分別排列,以方便取用,我們還練習拿著刀子,刨乾竹皮的纖維,將一絲一絲的竹皮相互交疊形成一個像鳥巢形狀的球,等到一切就緒,大家圍坐在還沒有火的營火圈四周,安靜的看山鹿老師準備營火堆,先取用細細的葉子當中間易燃的媒介,觀察迎風處來決定門口,以像印地安帳的方式在四周架上細柴,再慢慢添上較粗的木柴,最關鍵的是鑽木取火,老師拿出一個袋子,裡面有一塊長方形木塊,上面有好幾個圓洞,有一根木棒,一個像碟子的東西還有引火繩,先祈求山神,允許我們在這裡生起火,給予我們火的力量,也讓孩子了解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我想做就做,有許多力量是我們看不見的,自然升起對自然的崇敬,這和我們日常生活很不相同,我們的日常太過於便利、快速,打火機、卡式爐、瓦斯這些工具,讓我們一下子就有火了,就會失去與自然的連結。這也是這趟旅程很棒的禮物,讓孩子與每一個人重新的與自然連結,重新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便利,會自然形成感恩的心。看著山鹿老師赤腳單膝跪地,壓著中柱,就是那根兩端圓圓的木棒,兩位嚮導老師從兩邊拉著引火繩,有默契的一拉一放,我們圍在四周唱著泰雅族的歡樂歌,我們並非一次就成功,試了很多次,山鹿老師提醒著大家,我們大家的心念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是相信自然元素的力量,一起想要火,火才會來,如果當中有人,抱持著懷疑,沒有跟大家在一起,就會沒有火,大家就吃行動糧,經過幾次的嘗試,感受到大家的心念、歌聲慢慢在一起了,就發現開始冒白煙了,火小孩來了,看見山鹿老師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小團黑黑的東西,放到竹皮纖維的小團裡,輕柔的吹著,開始冒出小火星,一點點到看見火光出現,再慢慢地放入營火堆之中,火的光與熱開始照亮四周,大家寂靜無聲的看著火的宴會,火焰有不同的顏色和姿態,強大的力量震攝著每個人,真的很美。等到火的熱度到達一定程度,嚮導老師就開始在火堆上煮食,第一個晚上吃蔬菜味噌麵,大家的碗集中,嚮導一起分裝,再經由傳遞的方式,將碗傳遞到自己手上,不是去拿,是接收再傳出去,手捧著熱熱的碗,真的很幸福,山鹿老師帶著大家回溯我們手中碗裡的食物是怎麼來的,食材是土地所給予,還有陽光、空氣、水的照顧,食材是大家一起背上來的,三個鍋子和大湯匙是嚮導幫忙背上山,還有木材、火、水的準備,都是大家一起分擔、付出才有手中這一碗麵,是真實的得來不易,我們好好地感謝這一切,才吃下碗中的食物,真的溫暖了身體和內心,沒有一個孩子挑食或剩下,大家都認真的咀嚼每一口食物,在黑暗中,也看不清楚自己湯匙舀到什麼,但發現自己會更敏銳的咀嚼和品嘗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品嘗到蔬菜的甜,麵的香和味噌的味道,也因為水的有限,洗碗的方式,就是到少許的水到自己碗中,搖晃洗碗,湯匙刮一刮碗的周圍,再一口飲入當湯,烘碗的方式,就是靠近營火稍微烘烤。經過稍微休息,我們就聚在營火邊聽山鹿老師說故事,也預告請大家為現階段的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字,嚮導們也分享自己的自然名的故事,讓我們更認識我們的引路人,很溫暖與受到祝福的一天,夜晚了,也不知道幾點,大家就準備入睡,一起唱了一首阿美族的搖籃曲,就互道晚安,各自鑽進睡袋裡。

待續……

小玲老師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第五天

> 後記〜沉澱與行動